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30余位专家共同研讨西湖绸伞如何融入未来乡村

时间:2023-06-17 23:04:35       来源:杭州日报


【资料图】

传统非遗项目如何以创新的姿态,融入未来乡村?6月17日,西湖绸伞“传承创新 融入未来乡村发展研讨会”在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举行。

00:21

此次活动由杭州市文化馆(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)、余杭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、余杭区黄湖镇人民政府、宋志明西湖绸伞技能大师工作室主办,30余位杭州非遗专家、学者参加了研讨。

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是远近闻名的“未来乡村”实验样板。该村注重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,推进农旅融合,引入一批兼具公益性和盈利性的项目,吸引了众多优秀艺术人才成为“新村民”。今年3月,西湖绸伞工坊在青山村落地,并陆续开展了“青山有伞”计划,面向青山村及周边的居民开展免费的西湖绸伞制作技艺培训课程。

“撑开一把伞,收拢一节竹”,西湖绸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研讨会上,西湖绸伞余杭区代表性传承人宋超介绍了西湖绸伞的发展情况。近年来,西湖绸伞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们坚持开展非遗进校园、进乡村、进社区活动,创新设计开发了亲子手工体验套装等文创衍生品,还积极与网易游戏、支付宝、抖音等平台进行跨界合作,推动了西湖绸伞制作技艺的传承、传播和发展。

中国美术学院教授、非遗专家王其全作了“西湖绸伞如何更好融入乡村发展”的主题发言,他指出:“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我们不仅要学习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精神,更要做好传承与持续创新,才能薪火相传,生生不息。”

杭州工匠学院副院长钱一宏分享了“非遗技艺校园传承的可持续性发展”课题研究成果。他提出了培养西湖绸伞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全路径:在中小学阶段通过“非遗进校园”开展职业体验;在中职阶段通过“第二课堂”开展非遗技艺传承;在大学阶段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技术研发;在就业阶段通过“伞制作”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形式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认定。

随后,专家们展开了自由讨论,围绕西湖绸伞这项技艺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中的作用,与教育领域的内在联系,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等话题进行了热烈交流。

“此次活动的举办是为了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。”余杭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机关党总支副书记王祖龙表示,未来,余杭区将尽最大努力,弘扬传统文化、振兴传统工艺,找到传统工艺与乡村发展的连接点,让非遗更好地融入乡村建设,赋能未来乡村的发展。

关键词: